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

台灣珊瑚礁白化狀況


由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調查人員在東北角、花東海岸、蘭嶼、綠島、墾丁、澎湖、小琉球、進行潛水檢驗,結果卻發現台灣地區的珊瑚礁正面臨一場前所未見的浩劫,氣候因素與人為破壞使得珊瑚礁奄奄一息。學者預測,依此速度,台灣珊瑚可能在十年內全數滅絕。
台灣的海岸線總長約1,576公里,扣除掉周圍小島,單是台灣本島,海岸線就長達1,140公里,除了西岸屬砂質地形不適合珊瑚蟲著床外,北部、東部及南部沿岸附近,幾乎都有珊瑚的分布,其他離島同樣也有珊瑚環繞的景況,其中墾丁國家公園內是台灣沿海珊瑚生態最豐富的地區。每年初夏的滿月時分,這一帶的珊瑚礁群的珊瑚蟲就會集體釋放精、卵於海水中,霎那間,由海底朝月光看去,精卵結合的盛況,就有如滿天星斗一般的耀眼燦爛。但台灣有關珊瑚礁生態的研究頗為有限,除了在墾丁地區有較完整、廣泛的珊瑚礁研究外,其他地區的珊瑚礁多只有種類分佈等的研究資料,至於珊瑚覆蓋率等的量化研究數據則多半付諸闕如;比較偏遠的地區如蘭嶼,甚至連最基礎的研究數據仍是一片空白。因此,今年夏天,由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調查人員在東北角、花東海岸、蘭嶼、綠島、墾丁、澎湖、小琉球、進行潛水檢驗,結果卻發現台灣地區的珊瑚礁正面臨一場前所未見的浩劫,氣候因素與人為破壞使得珊瑚礁奄奄一息。學者預測,依此速度,台灣珊瑚可能在十年內全數滅絕。
調查點一:東北角
東北角海域地形變化多端,有峽灣、海灣、岩岸和沙岸,底質則以砂岩和頁岩為主,硬底質的海底大多有珊瑚分佈。調查發現,活珊瑚僅佔底質的16%,藻類卻高達60%。珊瑚礁區的海底生物只有極少數的碟魚和魔鬼海膽。這裡的自然環境較差(冬天水溫可能低於18度,另有東北季風和颱風侵襲),過漁及高度的遊憩壓力,可能是這裡珊瑚和其他生物數量較少的原因。
調查點二:東部海岸
東部海岸珊瑚礁呈點狀分佈,部份海岸陡直,無法由陸路調查。就今年調查的地點而言,有幾項特徵:一是海藻多,這是優氧化的現象;二是許多地點混濁狀況嚴重,這與台11線拓寬工程、水土流失有關,這兩項皆導因於人為活動;第三則是今年有大量珊瑚白化的現象,水深3公尺處,約有25%-45%的珊瑚受此影響。魚類則僅見小型魚類,也少見海膽、大型貝類,有遭過度捕撈的現象。
調查點三:綠島
綠島珊瑚礁體檢於9月上旬分別在南寮、柴口和公館1公尺、3公尺及10公尺水深進行。西岸南寮漁港外,以軟珊瑚最具特色,10公尺深處可達60%,3公尺深也超過了20%。與去年比較最明顯的差異是大量珊瑚白化的現象,在綠島西岸3公尺處約有80%珊瑚白化,而白化現象一直延伸到20公尺以下水深,約仍有10%的珊瑚受到波及,北岸則狀況較佳。標的魚種及生物方面,與台灣結果極為相似,大型魚類,如石斑、鸚哥魚均未見到,硨磲貝亦僅存少數個體,碟魚則仍常見。
調查點四:蘭嶼
蘭嶼有溫暖的黑潮流過,這裡的珊瑚群是以石珊瑚為主發展而成的群礁。經過珊瑚礁體檢調查,3公尺深的活珊瑚覆蓋率為33%,而10公尺處為48%,將近89%的珊瑚呈現白化。除了碟魚和魔鬼海膽外,大部份的標的魚種和珊瑚礁無脊椎動物闕如。1公尺深處水溫為35度,而20公尺處為31度,全球氣候異常可能是導致蘭嶼珊瑚嚴重白化的主要因子。
調查點五:墾丁
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和地方潛水業者的參與下,共完成了核三出水口、眺石、佳洛水、香蕉灣、後壁湖、紅柴等地點的調查。調查結果顯示,眺石、佳洛水和後壁湖的珊瑚覆蓋率都比1997年少,可見這些地點的珊瑚礁已遭受污染或人為破壞。此外,核三廠出水口附近有大規模白化的現象,水深5公尺以內的珊瑚礁幾乎全部白化,眺石等地5公尺以下也有堆積達數公分以上的泥沙,顯示這裡的沈積物污染嚴重。建議加強沿岸土地開發管理和水土保持、加強海域活動管理、污水處理、污染防治及降載核電廠熱排水。
調查點六:小琉球
小琉球近岸破壞嚴重,但無漁港及遊客的地點則狀況較佳。以杉板路為例,15公尺深處的片狀珊瑚聚落完全無破壞;美人洞外多樣性高的蕈珊瑚更是其他地方所少見。就魚類而言,大型魚均未曾在調查期間見到,是珊瑚礁生態系的危險徵兆。今年9月間大量珊瑚發生白化現象是往年所無的。由於全台灣均有此現象,可能與地方性環境因素無關,而與黑潮帶來異常暖水有直接相關。
調查點七:澎湖
澎湖群島的珊瑚礁多集中在淺海,以石珊瑚為主。調查人員分別在澎湖本島的崎頭、蒔里、蛇頭山和青彎進行調查。死珊瑚平均覆蓋率為45%,以蛇頭山1公尺深處最高,為67%。除了碟魚和魔鬼海膽外,大部份的標的魚種及無脊椎動物都闕如。澎湖珊瑚礁衰敗可能與過漁及急增的遊憩壓力有關。

甲烷


甲烷
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甲烷
IUPAC名
methane
別名天然氣、沼氣、生物氣
識別
CAS號74-82-8
SMILES
InChI
性質
化學式CH4
摩爾質量16.0425 g·mol−1
外觀無色氣體
密度0.717 kg/m3 (氣)
熔點-182.5 °C(91 K)
沸點-161.6 °C(112 K)
溶解度3.5 mg/100 mL (17 °C)
危險性
歐盟危險性符號
極易燃極易燃 F+
警示術語R:R12
安全術語S:S2-S9-S16-S33
NFPA 704
NFPA 704.svg
4
1
0
 
閃點-188 °C
相關物質
相關氫化物甲矽烷甲鍺烷
相關化學品甲醇一氯甲烷甲酸甲醛
若非註明,所有數據均出自一般條件(25 ℃,100 kPa)下。
甲烷,化學式CH4,是最簡單的化合物):由一個碳和四個氫原子通過SP3雜化的方式組成,因此甲烷分子的結構為正四面體結構,四個鍵的鍵長相同鍵角相等。在標準狀態下甲烷是一無色氣體。一些有機物在缺情況下分解時所產生沼氣其實就是甲烷。從理論上說,甲烷的鍵線式可以表示為一個點「·」,但實際並沒有看到過有這種用法,可能原因是「·」號同時可以表示電子。

[編輯]
甲烷是
天然氣的最主要成分,是一種很重要的燃料。同時它也是一種溫室氣體:其全球變暖潛能為21(即它的暖化能力比二氧化碳高二十一倍)。來源

它主要的來源有:

[編輯]製取

實驗室常用醋酸鈉鹼石灰共熱製取甲烷:
CH3COONa + NaOH → CH4↑ + Na2CO3

[編輯]特徵

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,約佔了87%。在標準壓力的室溫環境中,甲烷無色、無味;家用天然氣的特殊味道,是為了安全而添加的人工氣味,通常是使用甲硫醇乙硫醇。在一大氣壓力的環境中,甲烷的沸點是−161 °C。空氣中的瓦斯含量只要超過5%~15%就十分易燃。液化的甲烷不會燃燒,除非在高壓的環境中(通常是4~5大氣壓力)。中國國家標準規定[1],甲烷氣瓶為棕色,白字。

[編輯]可能對健康造成的影響

甲烷並非毒氣;然而,其具有高度的易燃性,和空氣混合時也可能造成爆炸。甲烷和氧化劑鹵素或部份含鹵素之化合物接觸會有極為猛烈的反應。甲烷同時也是一種窒息劑,在密閉空間內可能會取代氧氣。若氧氣被甲烷取代後含量低於19.5%時可能導致窒息。當有建築物位於垃圾掩埋場附近時,甲烷可能會滲透入建築物內部,讓建物內的居民暴露在高含量的甲烷之中。某些建築物在地下室設有特別的回復系統,會主動捕捉甲烷,並將之排出至建築物外。

[編輯]化學反應

由於甲烷中碳原子與氫原子間的化學鍵為較穩定的σ鍵,化學性質比較穩定,因此甲烷能參與的反應較其他有機物少。
CH4 + 2O2 → CO2 + 2H2O
  • 加熱分解
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加熱到將近1000℃,就開始分解;加熱時間較長,到1500℃左右,分解接近完全。
CH4 → C + 2H2
  • 鹵素的化學反應:當甲烷與在黑暗中混合時,兩者不會產生化學反應,如果把混合物加熱或以紫外光照射,以下反應(取代反應)會發生:
CH4 + Cl2 → CH3Cl + HCl
CH3Cl + Cl2 → CH2Cl2 + HCl
CH2Cl2 + Cl2 → CHCl3 + HCl
CHCl3 + Cl2 → CCl4 + HCl
反應的產物含有此四種氯化甲烷,由上至下四種產物名稱分別為: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四氯化碳),四者的比例視甲烷與氯的比例。
甲烷可與產生類似反應。甲烷與的反應十分猛烈,如果先用稀有氣體稀釋兩者才在特定的儀器內進行反應,也可得出類似反應。甲烷與不會直接產生反應,可以用溴化碘等代替進行碘化。

新竹有無風力發電

    新竹是有風力發電的~


一、風力發電

  台灣西部海岸及離島地區蘊藏豐富的風力資源,地理區位極適合發展 風力發電。目前國內除台電公司設置風力發電機組外,民間廠商亦投入開 發,統計國內已完工風力發電機組達155 座,總容量約28.16 萬瓩,以每瓩 裝置容量每年可發電2,700 度來計算,每年共可發電7.6 億度電,可供應19 萬戶家庭(4 口之家)1 年的用電量。
  此外,目前施工中、已籌設或規劃中的各項風力開發案,總容量超過 46.78 萬瓩(約230 座風力發電機組)。而除了陸域風場的設置外,行政院 已核定經濟部所提「第一階段設置離岸式風力發電廠方案」,第一階段將 開發30 萬瓩,象徵我國的風力發電開發即將進入另一新的里程碑。

10新竹香山風力台電公司61.2

永凍層


結構

永凍層一般分布在地下30~40厘米處,通常又分為上下兩層,上層夏季融化,下層仍處於冰凍狀態。
永久凍土地帶的泥土不一定有水份,例如在無孔基岩(不透水的岩石)裡就不可能有水;但在大多數情況下,水不單存在,而且更超過地表物料的潛在水飽和量
一般的凍土層在氣候回暖或受到強壓時,凍土內的冰會溶解成為水;但永久凍土的所在之處,即使在天氣回暖之時,氣溫仍然在凍點以下,使凍土內的冰不能再次溶解成為水份,因而使凍土的組成不變。其持續冰凍時間可長達1000年以上。

[編輯]形成的兩個必要條件

  • 氣溫要很低,如果年平均氣溫高於零度,雖然可以形成季節性凍土,卻無法形成永久凍土。
  • 持續時間較長。現在發現,在北極地區凍土層一般都有幾百米的厚度[1],而大氣的低溫要傳導到地表以下幾百米的深度,經過幾百、幾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。
永久凍土地帶的水份長期結凍,一般植物難以生長。大多數永久凍土都位於高緯度的地區[2],例如:北極南極附近的陸土,唯一的例外是位於青藏高原凍土帶,是因為高度而使土地變成永久凍土。
由於氣候的轉變,永久凍土的範圍亦會隨氣候而有所增減。現時地球上有20%的土地被凍土覆蓋。這些凍土,有連綿不斷的永久凍土地帶,亦有孤立的不連續永久凍土,以及被冰河所覆蓋的地方。
凍土層上復是所謂活動層季節性融化,在夏季,唯一可以在活動層內支持植物生命,可以完全融化了一部分的一年。活動層厚度不一,但一般年份和地點0.6-4米(212英尺)厚。在連續多年凍土區和多年凍土深度嚴酷的冬天厚達440米(1330英尺)。阿拉斯加(1.8(1970英尺)prudhoe灣,阿拉斯加最厚達726米(2382英尺)在加拿大北極群島和高達1493米(4510英尺)在北部萊娜雅娜西伯利亞流域。

[編輯]影響

永凍層對環境可產生有益的影響,如分解二氧化碳,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。